有的朋友总是觉得自己写的文太干巴,写完一遍以后,自己看了都起不来波澜,没有那种心悬起来的被人提着走的感觉,悬疑氛围更是无从谈起。
这样白开水一样的剧情感,难怪不精彩。
解决这个问题,只要能用上“场景化”的描写即可,而且是层次化的描写场景,让场景如抽丝剥茧一般,在读者眼中逐渐清晰。
这样,文字的剧情,就变成电影的镜头运镜,会抓着读者的视角逐步前进,读者的好奇感也就会被带动起来。
举个例子:
茂密丛林中的一座废弃古庙,被科考探险队发现。
这简单的一句话,如何在小说行文中生动起来,把场景故事感能够拉满?
步骤也很简单:
1、分析出哪些要素。
2、逐步扩充,分层描述,描绘出场景。
3、合理的反转剧情
这句话有以下几个要素:
茂密的丛林、
废弃的古庙、
科考探险队。
合理扩充语录段落这些元素可以合理扩充,再用一些动作和状态,来把它们串联起来,比如:
天蒙蒙亮,疲惫不堪的科考探险队,已经累的走不动了,却在茂密缠绕的灌木丛林里,意外发现了一座荒废许久的古老神庙。
这样还不够生动,所以要继续增加人物和行为动机。
扩展出人物、行为动作把环境的特点、人物的动作要描写出来,甚至人物感知到了什么危险,都可以描绘出来。
此时就是以探险队长为镜头视角,她看到了什么、听到了什么,闻到了什么,通过感官描写,要让读者能代入进去。
延续我们刚才的段落:
队长小雅心中一阵激动,忘记了劳累和饥饿,她赶忙摆手示意大家停下,并让大家原地待命,自己则悄悄靠近古庙,动作轻缓地像一只猫。
脚下的落叶被她踩出了沙沙的轻微声音,而滕蔓缠绕的丛林中,弥漫着一股腐朽潮湿的、丛林特有的气息。
小雅轻轻用手拨弄开入口处遮挡的枝条,那茎叶边缘划到了她的手,险些划破了手掌,她却顾不得疼痛,轻轻扭身进去,身上也沾了几片落叶。
呈现视觉效果,刻画心理感受从人物的视角,到她内心的震撼,互相互动起来,通过这种内外的互动感受,可以把氛围感拉满,读者们期待的东西才有了着落。
继续我们刚才的扩写:
小雅终于进入了古庙,她按捺住怦怦乱跳的心情。慢慢走动着,观察着。
尽管有了心理准备,可她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,这座古庙荒废已久,墙上的雕刻,已经斑驳了,被苔藓覆盖了很多,但是仍然掩盖不住那些她从未见过的奇特符文。
其中一个符号令她大为震惊,她清楚的记得,自己导师对她叮嘱过的一个符文,就在其中!她误打误撞,真的找到了这里,这很可能就是那失落已久的文明隧道的入口。
小雅心中的震撼感,使得她想要呼喊众人时,声音都发了颤。
合理的反转剧情,场景化带出反转故事剧情加入合理的反转,更能引导读者,顺便能带出下一个场景、下一段剧情,以及新的出场人物。
反转要素,可以使剧情切换,变得更加合理。
比如:
就在队长小雅打算呼喊众人进来时,突然一阵隆隆声传来,神庙里面的地面变得晃动起来,小雅顿时懵了,她不知道究竟是自己误触了机关,还是巧合。
她反应过来,转身就跑,高声对大家呼喊:“快跑!快后退!”
隆隆声几乎将她的声音淹没,她刚逃出古庙门口,一座巨石就落下,封住了庙门,险些砸到了她。
队员们也纷纷后退逃跑,可一名队员却惊恐地指向远处,大家回头一看:
只见一个圆形的滚石,如同顺着轨道一样,不偏不倚,正冲着探险队众人直滚下来。
这样,剧情的跌宕起伏效果就出来了,这滚落的圆石,就很有点电影《夺宝奇兵》开头圆石滚落追着主角跑的效果,场景感就有了。
总结:
场景化的分层描写,无非几个步骤:
分析要素——扩展要素——分层递进——感官特写——合理反转——动作互动
把这个公式,在各种剧情段落里不停的仿写,写一个月试试,很快你的文场景感效果就能呈现。
大家如果喜欢写东西的话,不妨试试。